“严寒冬日,一个被社会和恋人抛弃的旅人踏上了没有目标的旅程”丨著名艺术歌曲欣赏①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
1、村上春树丨舒伯特的音乐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门去!2、韩少功丨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3、舒伯特:“这人懂音乐吗?” 4、梅纽因这样评价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丨什么是贝多芬“最有震撼力的特点”?5、失去,他的歌曲中永恒的主题丨聆听舒伯特的忧伤
在欧洲历史音乐的发展史上,舒伯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一方面,他继承了莫扎特、贝多芬的德奥古典音乐传统,一方面又以他对传统的创新和发展,给后来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天地。任何艺术上的流派和风格,都产生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思潮中,复辟时代的烙印,浪漫主义思潮的浸染,决定着舒伯特的思想和创作。
舒伯特一生共创作了600余首艺术歌曲,其中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德国伟大的诗人席勒的诗篇,作者努力挖掘了诗人优美诗句中的韵律和音调,使套曲蕴含了无限的诗意,他遵循了浪漫派“打破各种门类艺术的界限”的主张,使音乐里有戏剧、歌唱中有诗文,他还打破个古典派的一些严格的规范,根据诗的内容、韵律、在旋律、和声、调性布局及曲式上都有创作,特别是提高了钢琴伴奏部分的表现力,使之不再仅外在的模拟形象和音响,而是生动的刻画由自然环境烘托出来的人物情绪,歌词旋律伴奏融为一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24bxs9bs&width=500&height=375&auto=0Fischer Dieskau 演唱《菩提树》(Der Lindenbaum)
“严寒的冬日,一个被社会和恋人抛弃的旅人踏上了没有目标的里程,他回顾过去,梦想未来,思索人生,寻求归宿,倾诉着悲哀,宿命的咏叹……”这是1827年舒伯特逝世的前一年,在他著名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所描述的情景,《冬之旅》“好像是一部自传体,抒情小说和生活日记” 。
这部声乐套曲共有24首艺术歌曲组成,现居笔者能力,只能窥其一斑,对其第五首《菩提树》进行拙略的阐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81xj3flz&width=500&height=375&auto=0Thomas Quasthoff演唱《菩提树》(Der Lindenbaum)
《菩提树》这首艺术歌曲表达了主人公通过对家乡门前菩提树下幸福时光的回忆,表现了对昔日爱情生活的眷恋和旅途上寂寞忧伤的心情,歌曲是典型的德奥民歌的风格,含蓄朴实、结构精巧,织体的变化丰富。
歌曲的主要部分为A-B-A式的三段体结构。开始是一段描写性的引子,如上所述,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的连续使用,描写了风吹树叶的声音,把人们带到了菩提树枝随风摆动、树叶沙沙作响这样一个意境之中。
A段仿佛是自言自语地回忆、述说,旋律平稳,很少大跳,基本上是从属到主的上下级进,而且常常围绕着"1 3 5”几个音作上下级进式的回旋,音域也只有八度。为了突出和加强主题伴奏织体采用同歌唱旋律相同的节奏型,这样处理不仅强化了主题,而且达到“伴奏”的目的。因而从情绪上造成一种比较平静地叙述的感觉。另外,四个乐句除节奏保持一致外,还采用了登句式的发展手法,从而使优伤的情绪中蕴含着甜蜜的情调。
如果说A段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幸福的回忆,那么B段则侧重于表达现实的流浪生活。主人公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凄凉情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这一段的主题旋律是由A段发展而来的,但却采取了几种对比手法。一是从调性上来讲,曲作者采用了古曲时期所常见的转调手法—同主音大小调转调。首先A段从调性上形成了对比,而且小调的运用从感情色彩上是显得比A段暗淡、凄凉,更好地表达了现实的流浪生活。此外.B段本身也产生了调性上的对比,即说到树叶沙沙声是对主人公的呼唤时,旋律又回到了E大调这种段落本身的调性对比,产生了一种激动的情绪。二是在伴奏织体上,更多地使用了八分音符的三连音的分解和弦,.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节奏型,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感。三是在音区的使用上很有特色,即伴奏声部的低音区与歌唱声部坚定音调的紧密配合,很有特色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悲凉情绪和不屈服的性格。
歌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所不同的是伴奏织体有所改变和加强,并与B段的第二部分几乎相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音乐发展的需要,二是为了统一全曲,特别是音区的提高,以及右手伴奏声部的八度奏,不仅加强了伴奏声部的音调使情绪得到了发展,而且也使整个曲调变得更加明朗,因而造成一种亲切感,给人以召唤和安慰。另外,为了使整首歌曲结束的比较完满,再现段略有扩充,以增加从容、稳定之感。尤其是引子材料在结尾又一次出现,仿佛回到了菩提树枝随风摆动,树叶沙沙作响的意境之中 。
只介绍此一首歌曲,虽不能以点盖面,但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同一时期其余歌曲,包括其他一些作曲家的作品肯定也存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这种相似性下,可能会成为现今我们提及所谓的流派或风格的出现,同时其也会在时间的推移中使更多的人接受或受其影响。